爨与小爨,合称“二爨”,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是魏晋时期书法的典范,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我国书法艺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奇葩,历代以来颇受书法家称赞,这就是所谓“二爨体”的来历。
大师;从300多年前“二爨碑”的发现,历经晚清、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写和研究“爨体”的人虽然不多,但大师却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将‘爨体’推到中国书法极致的康有为,再到现当代的潘天寿、弘一大师,还有郭沫若、赖少其等。将“爨体”笔法、走势作为研究对象,毛广淞将“爨体”字从300多字扩展成9990多字。
入汉字库;2013年9月,国内最大电脑汉字库企业北大方正,将爨体字以毛广淞名字进行命名,并将“毛广淞爨体”与其他如启功体、舒同体共同纳入中国电脑汉字库。 在仪式上,北大方正字库总经理张建国还为毛广淞授予“方正毛广淞爨体”证书,这标志着毛广淞创新爨体字进入北大方正专业书法字体库,这将有助于推动爨体字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毛广淞表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爨体字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将对推广汉字起到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