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气候;秭归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海拔600米以下地区,温热冬暖;600米——1200米地带,温和湿润,冬冷夏凉;1200米以上地区,冬寒无夏具有典型的山区气候特征。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初春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倒春寒现象;初夏气候温和,雨水适中,盛夏日均气温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涝出现,夏末湿度减小,炎热少雨,常有伏秋连旱出现;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气候比较暖和,少雷雨。县内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分别占秭归县总面积的20.9%、56.1%、16.4%、6.6%。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最新土地更新调查实有国土总面积22.74万公顷。其中,耕地2.9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7%;园地2.42万公顷,占10.64%;林地14.87万公顷,占65.39%;牧草地0.06万公顷,占0.2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78万公顷,占3.43%;交通运输用地0.24万公顷,占1.06%;水域及水利设施1.11万公顷,占4.88%;其他土地0.31万公顷,占1.36%。耕地复种指数为231%。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且分布不均匀。以农用地为主,且林地所占比重较大。秭归县农用地面积20.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78%,其中林地占农用地的71.25%。人均拥有土地少,耕地更少。秭归县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在耕地中,旱地面积2.44万公顷,旱地的比重高达82.71%。
水资源
秭归县水利资源优势明显,长江横贯东西64公里,l35条溪河汇成8条水系注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主干的“蜈蚣”状水系。8条水系为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及泄滩河,流域面积1952.5平方公里。秭归县年平均径流量18.37亿立方米。县内共有水库20座,其中小(Ⅰ)型4座,小(Ⅱ)型l6座,承雨面积138.65平方公里,总库容3839.8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04.4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公顷。县内地下水蕴藏量4.89亿立方米。在水能资源利用方面,现已开发建设水电站109座,装机容量8.52万千瓦。
矿产资源
至2010年,勘探、开采矿产资源20多种,主要有:(1)煤。地质储量4505.8万吨,累计开采486万吨。煤炭质量属于低质煤,发热量在3000——5500大卡之间,含硫量在0.2%——2.5%之间。(2)黄金。累计探明储量3822.85千克,累计开采量为1962.85千克。(3)硅石。硅石在县内分布较广,现已探明储量51万吨。(4)饰面用灰岩。现已经探明储量4097.18万吨。另有水泥用灰岩、石膏、铁矿、铜矿、砖瓦用页岩、高岭土、重晶石矿,储量都比较丰富。
地质灾害
2014年3月27日、30日凌晨秭归发生两次4.0级以上地震。
2014年9月初,受连续降雨影响,9月2日,三峡库区湖北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杉树槽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滑坡体总体积约80万立方米,导致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大岭电站损毁。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人口民族;人口2012年末秭归县总户数143807户,总人口381914人。在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97353人,女性人口184561人,人口性别比为100:106.93;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314578人,非农业人口67336人。乡村劳动力总资源202209人,外出务工人员85162人。2012年出生人口2901人,死亡人口2424人,人口出生率7.08‰,人口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长率0.7‰。
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秭归县共有20个民族(包括汉族)人口,少数民族共有19个、2164人。其中,土家族2053人;壮族18人;回族17人;苗族16人;布依族8人;藏族7人;满族、蒙古族各6人;彝族、侗族、瑶族各5人;朝鲜族4人;哈尼族3人;白族、傣族、黎族、拉祜族、仡佬族各2人;佤族1人。
经济概况;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比2010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6051万元,比2010年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0369万元,比2010年增长15%。人均GDP达到18345元,比2010年增加3984元,同比增长27.7%。
工业增加值达到208191万元,比2010年增长16.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89874万元,增长18.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0.8:35.35:43.85转变为2011年的22.57:36.90:40.53,其中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1.22%。
2011年,秭归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6%,即消费价格总水平与2010年相比上涨5.6%。其中:食品111.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6%和109.9%。
第一产业
2011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36185万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农业产值100964万元,同比增长36.1%;林业产值5613万元,同比增长15.8%;牧业产值83009万元,同比增长40.8%;渔业产值650万元,同比增长25.2%。
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同比增长4.56%。
第二产业
2011年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612104.2万元,同比增长19.9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9874万元,同比增长18.1%;利润总额达到17912.9万元,同比增长17.41%;税金总额38183.5万元,同比增长167.77%。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7家,其中2011年新增8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达到22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2家,达到5家。秭归县工业企业新发明专利20件,新开发产品500多个,认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
2011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78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51.1%。
第三产业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1355.3万元,比2010年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1952.3万元,增长13.1%;零售业零售额147587.6万元,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22910.5万元,增长15.91%;餐饮业零售额18904.9万元,增长20%。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家,达到45家。
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2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8%。秭归县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家,达到12家。
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24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营业收入103171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65%和35.74%。
2011年,秭归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646万元,同比增长43.31%,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90万元,增长26.15%;房地产投资完成32837万元,增长19.26%;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863万元,增长99.83%;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9256万元,增长10%。
2011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4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1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
2011年完成地域性财政收入82975万元,比2010年增长11.6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256万元,比2010年增长38.44%。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达到29608万元,增长38.64%。
2011年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02465万元,比2010年增长10.31%。
2011年12月末,秭归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702254万元,比年初增加119560万元。
交通;秭归是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64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县城距三峡国际机场50公里,距宜昌火车站40公里。
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截止2011年底,秭归县共有学校75所,其中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40所。在校学生37882人,其中小学14106人,普通中学13507人,职业高中5512人。专任教师总数2661人,其中小学1127人,普通中学1237人,职业高中251人。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4736人。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630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7810平方米。
2011年秭归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39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829人,农业技术人员166人。2011年实现专利申请115件,其中企业专利申请58件,达到申请总量的50.4%;发明专利23件,占申请总量的20%。2011年授权专利56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成功举办了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旅游节、全国龙舟公开赛。秭归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建农家书屋46家,实现秭归县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改造了县电影院、县图书馆,“两馆一站”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8.6%,电视覆盖率达到99.1%。
2011年6月5日,中国诗歌协会在湖北秭归举行授牌仪式,授予屈原故里秭归“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医疗卫生
2011年年末秭归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县级医院2家(包括一家中医院,无三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1所;病床96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9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2人,其中执业医师437人(在职),执业助理医师137人(在职),注册护士568人(在职),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49人。
居民生活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同比增长11.03%。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55户,人数682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887户,人数28754人。新增就业人员6720人,同比增长18.73%。有27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0人,201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社会保障
2011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9187万元,比2010年下降13.8%;基金支出合计208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6%。2011年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05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726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1972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32%,位居湖北省第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00534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8%
旅游;秭归旅游景点有:屈原祠、九畹溪、四溪、凤凰山、链子崖。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毗临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景区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最佳区位,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畹溪漂流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以探险为特色,以漂流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现代生态型旅游区。九畹溪漂流景区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中国漂流训练基地。国家旅游局首次以漂流命名的AAAA级旅游区。2005年、2006年景区接待总量及门票收入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漂”。
九畹溪峡谷观光风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景区内植被丰富,猕猴成群,被游客称为三峡风光的“袖珍版”。
三峡竹海生态景区:位于秭归,东临县城,旁依三峡大坝。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因“链子锁崖”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