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号纸分币的冠字意义是:相同的罗马数字并列,表示相加,例如:Ⅰ=1、Ⅱ=2、Ⅲ=3、ⅩⅩ=20;不同的罗马数字并列,前边的小于后边的,表示后边的减去前边的,即大的减去小的,例如:Ⅳ=4、Ⅸ=9;不同的罗马数字并列,后边的小于前边的,表示两数相加,即大数加上小数,例如:Ⅵ=6、Ⅷ=8。据有人研究统计,无号纸分币的冠字已发现518种,其中1分券328种(三字冠234种,二字冠94种),2分券129种,5分券61种。为配合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最近又新新发行一种ⅠⅡⅢ号1分券,其冠字排列完全不同于上述1分券。
第三套人民币流通时间跨度长,发行量大,印制次数多,因此,其冠号也千变万化,表现在:
1、冠号位置不统一。
有的印在正面,有的印在背面:印有正面的位置也不统一,有的印在左下方,有的印在左中部,有的印在右中部,还有的印有右下方,没有固定的格局和规律。
2、同一票券冠号颜色不统一。如1角券冠号有红蓝两种颜色,红色冠号为先发行。
3、同一票券的冠号位数不统一。有三字冠七位号码的,也有二字冠八位号码的,前者发行在先。
第四套人民币
前三套人民币均以罗马数字作冠字,而第四套人民币改为汉语拼音字母作冠字,而且不论大小面额票券都是两个冠字八位号码,冠号位置也有一定规律:1、2、5角券在票券正面左边;1、2、5、10元券在票券正面右下边:1、5、50元三种票券因票面颜色较浅选用蓝色冠号,其他票券颜色较深以红色冠号相衬。
第四套人民币的冠字之所以不采用罗马数字,而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是因为汉语拼音很接近英文字母,而印制设备的各种标志、号码均为英文字母,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比较规范,因此,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冠字是印制工艺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行为。
第五套人民币在冠号设计上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横竖双号码,均以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汉语拼音字母作冠字,八位阿拉伯数字号码,横冠号为黑色,印在票券左下角,竖冠号为蓝色,印在票券右边。这是国际上普通采用的冠号设计形式。
此外,1999年9月20日开始发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流通纪念钞,其冠号设计更为独特:冠号只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J”,八位阿拉伯数字号码首次采用由大至小递减式印刷方法,冠号更具有艺术性。
其他货币冠字号码
中国历史上各银行印制纸币时,所采用的冠字不尽相同。旧中国中央银行印制的关金券、金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等,采用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A、B、C、D等)作冠字;
日本侵华时期的伪满洲中央银行、蒙疆银行等印制的伪币,采用一个或两个阿拉伯数字(1、2、3、4等)作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