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3;对于中间部分的视角估计过大。对于一条长跑道,在视野中央部分里其视角明显偏小,这就构成了冲突。其结果是视网膜上的图像,再加上对于跑道在纵深上的实际长度的了解,导致了对于中央视角的估计过高。因此,倾向于认为跑道影像长度要比实际更长,同时也由于上述的原因1,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过度估计的出现。
原因4;地面缺乏定向线索。整体或是局部缺少目标物,或地域缺少特征,就无法产生出跑道是大地表面上一个平坦平面这样的感觉。缺少定向线索使得跑道看上去“漂浮”了起来,因此无法确定正在进场的飞机距地面的高度和距跑道的距离,也无法产生适当的深度觉。而且,在这种缺乏线索的环境中,缺乏对视网膜图像做相对比较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和深度觉的一致性(原因l、2)。最后,地面的定向对于感觉由Gibson所定义的“相接平面的排列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而黑洞错觉环境也缺乏来自视觉的有关地表的空间安排信息。Perrone的形式比率理论也支持这一原因,因为缺少透视信息。
相关事故;1974年1月在美属萨摩亚的Pago Pago国际机场发生了一起悲剧性的商业航班事故。一架泛美世界航空公司的波音707客机坠毁在距离5号跑道头1025米的地方。全国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发现可能的事故诱因是在最终的进场着陆阶段,驾驶员对过分的下降速度未能察觉。糟糕的天气情况以及黑洞错觉(BHI)促使了事故的发生,并延误了机组人员改正下降率的任何尝试。101名乘客中只有5人在事故中存活了下来。跑道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2743米和46米,长宽比大约是60,跑道上配置有进场坡度指示灯光。副驾驶(first officer)在事故中存活了下来,但据他的回忆并没有看到这些灯光。飞行员在12.8公里处报告“视野中出现跑道”,之后重复超过了5遍,这表明了在进场过程中他的视觉主导性。这可能是在调查中首先使用了BH这一短语的正式报告之一。
1991年10月,加拿大空军的一架C一130在Ellesmere岛上坠毁在距离跑道很近的地方。这个岛是加拿大北极区域最北端的岛屿。1993年,Rob~ert Mason Lee在他的书中对这一事故以及在事故中存活下来的机组人员和乘客做了陈述。这部书的
标题是《死亡和判决》(Death and Deliverance),1997年还基于这部书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北极的考验》(Ordeal in the Arctic)。在黑洞错觉进场环境里,飞行员放弃了仪表,而改用视觉进场降落,结果最终导致了可控飞行撞地(CFIT)。
1997年,一架AirSunshine公司的塞斯纳型飞机坠入了St.ThomasVirgin群岛西南方4.8公里处的加勒比海里。2名乘客遇难,3名存活。NTSB报告的结论是:“证据显示,水面上的黑暗和黑暗的天空结合在一起,造成视觉线索的缺乏,形成了‘黑洞’效应,使飞行员对于飞机在水面上的高度丧失了视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