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大战和互联网大佬的利益瓜葛,用户的参与无非是为了红包里的奖金,在红包大战爆发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诱惑力不亚于朋友圈广告,红包在企业中掀起了一股借势营销的狂潮。
营销迹象最明显的当属微博红包,除了借助明星资源,微博红包还加大了和传统企业合作的力度,全面打通了线上和线下资源,第一天就有四季沐歌、美的、魅蓝手机、土豆网等品牌加入进来,在高铁火车、机场、商场等场所扫码抢红包的活动也在酝酿之中。对于支付宝来说,将在春节期间延续双十二期间的O2O红包,支付宝春节红包的冠名招商也悄然结束,在春节期间,除了由支付宝不定向送出以企业品牌冠名的红包外,还可以享受支付宝特定消费优惠,“比如你到这家冠名商户内用红包消费,一般可以享受比普通商户更低的折扣。” 微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微信红包的冠名招商,形式大同小异。
当企业加入红包大战中来,原本单调的移动支付之争更多了几分营销的意味,而微博联合支付宝、快的、优酷、陌陌等在除夕夜即将发出的亿元现金红包,让营销变得货真价实。有传播就有营销,红包大战俨然催生了红包营销的狂潮,这还不算盛行于微信的由各品牌单独发起的“假”红包营销行为。
各大平台怒砸重金的红包大战,绝非是财大气粗的当土豪,而凭各家实力而言恐难分胜负,红包大战无法颠覆移动支付的现有格局。庄家大秀肌肉,企业借机营销,作为普通用户只能权当娱乐了。
专家分析;“红包是一个社交游戏,支付宝借此探路社交,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社交关系链。”易观国际分析师王晓星表示,红包大战的背后是腾讯阿里“各补短板”,腾讯希望在移动支付平台业务上赶超阿里的支付宝,将支付平台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阿里更希望的是增加客户黏性,也希望能在社交领域上分一杯羹。“移动支付作为消费领域最底层最基础的应用,是每一家公司都要布局的。”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表示,这一点,腾讯显然知道。[3]
社会评价;传统习俗难变
网络红包虽火热,但不会改变传统红包习俗。
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富强说,如今物质条件丰富了,人们从物质上得到的幸福感就减少了。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更多是情感的交流。从传统的年俗到现代的网络,过年的方式虽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却难以改变其精神内涵。陪陪家人、孝敬老人、探亲访友,“年味”里承载的是亲情与友情,承载的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
同质化竞争失效
“红包大战”给用户带来的审美疲劳已逐渐显现。激烈的“红包大战”,反而凸显出互联网企业“黔驴技穷”,缺乏有创造性的营销方式。由网络红包而引发的各种反思正逐渐形成新的话题。微信朋友圈中有人大声呼吁:“不要分享带有广告性质的红包,微信群和朋友圈是用来交流情感的,而不是被广告商利用的。”
用手机“抢红包”,甚至会破坏一家人团聚的氛围。春节期间,无论是团圆饭,还是亲友聚会,如果大家都低着头抢红包,亲友之间知心的交流就会越来越少。此外,从用户黏性来看,除了微信红包尚能利用先发优势抢得先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跟在后面的几种红包,市场效果都不太理想。况且,网络红包也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对于以创新为生命线的互联网企业来说,面对眼下的红包大战,要克服“跟风搅局”的灰色思维,与其花心思模仿,不如多花时间和精力另辟蹊径,推出有创意的新产品。
多些娱乐
“红包大战”能够让用户得实惠,当然是好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网络红包的新时尚还能增添不少新鲜的喜气。红包的本意是一种祝福,是一种美好向往,钱多钱少不是最主要的。网民表示,希望这种新兴的网络红包不要背离祝福的初衷太远,商家在借助风俗习惯营销的同时,也应该少一点儿互相较劲儿甚至排挤的“火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