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现在,这个方法已经成了各家报纸普遍采用的常规做法,可见,大家都很认同这种采访的效果。
其次,在技术上,《环球时报》努力把文章做得通俗易懂。最近这十几年,国际新闻的读者群有了很大变化。十几年前,中国人把国际新闻看成阳春白雪,看成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所以不要求它通俗易懂。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在今天对我们产生了很实质的影响,过去毫不关心国际新闻的人群,在今天成了国际新闻的典型读者。过去中国有几个人关注国际油价?可现在,有车族一听油价上涨就发慌。面对大量的普通读者,国际新闻一定要降低门槛。所以《环球时报》尽量把标题起得一目了然,把文章写得通俗生动,把版面做得美观大方。我们还介绍一些基本的国际知识,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最后,在手段上,《环球时报》大力夯实驻外记者队伍。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日报》的驻外记者。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此外,我们还努力发展政治上可靠的特约记者。现在,其他媒体的驻外记者和中国驻外机构的研究人员有不少在为《环球时报》写稿。而且他们都是“熟记者”,就是善于与编辑部合作,了解中国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懂得怎么给中国读者写稿子的记者。即使偶尔一次写得不太理想,他们也可以接受编辑部的意见进行修改。
有了这样一个记者网络,无论新闻发生在哪里,我们基本上都能在现场,或者现场附近找到能满足《环球时报》要求的记者,从而使我们的报道与国内很多媒体区别开来。这已经成为《环球时报》的核心竞争力。但我们知道,《环球时报》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仅靠现有的记者力量还不够。我在美国采访时注意到,任何一个有几十万人城市的报纸,采编队伍都不少于300人,而且很多是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纽约时报》的采编队伍超过1000人。美国的劳动力很贵,工厂里没几个人,但惟有新闻媒体人数众多,我相信中国媒体将来也会这样。
所获荣誉;“全国被转载率最高的十佳报纸”
“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
“辽沈地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报刊”
200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04年,《环球时报》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最具公信力的新闻类报刊”,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04年,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第一名”
2005年4月,《环球时报》被人民网、史坦国际、福布斯主办的“中国传媒投资年会”评选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报纸类第二名。
政治特色;《环球时报》因报道立场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利益,而並非坚守媒体客观度,所以受到一些中国民众的质疑与争议,但反对者认为《环球时报》是一份维护中国政府权益的客观性国际报纸。
《环球时报》对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较为关注。在解读中国外交政策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使之刊发的文章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