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40里圈”内。“40里圈”就是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方圆40华里的范围,其他地方,外国人不得进入。此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开放的步伐紧紧催促着中国内在体制的变迁。
1985年,中国第一部对外国人入境进行规范的政府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颁布,中国244个地区正式对外国人开放。曾经耀眼地伫立在北京主要路段的“未经允许,外国人不得穿越”的中英文标牌,也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被摘除,只在远郊区县保留了100多块警示牌。
20世纪80年代末,年均来中国旅游的游客已经达到1.3万,他们的行程,由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国际旅行社安排。
1995年,北京在郊区的100多块“限外牌”也被摘除,北京基本对外国人全部开放,他们可以骑着自行车或开车到郊区游玩。
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国人定点住宿的限制,外国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选择住宿地点,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里。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绿卡”制度正式实施。
2005年,中国对外国人开放的县市已经增加到2650个,全国只有不到8%的地区未对外开放。
2006年入出境外国人已经达到了4424万人次,较2001年的2239万人次增长了97.6%。中国每年仅邀请来华的海外专家就超过44万人次,在华就业的外国人超过6万人,外国人每周在华投资额就达10亿美元。
现状;外国人在中国
如今(截止2014年)在北京,一些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小区,已成为北京新的特色文化。在韩国人聚居的望京新城,一位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统计了他管理的19栋楼的出租情况:50%的房子用于出租,韩国人约占租户的60%。在这个小区里,商店和饭馆的招牌都有中韩两种语言,“招店员一名,要求通韩语”的招聘启事贴在一家商店的门口。选择的自由,让更多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得自在、舒服
华漂 - 代表人物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